育才·鲁巴·万中高2026届高三(上)10月联合诊断性考试语文答案,目前2024届百校联盟答案网已经汇总了育才·鲁巴·万中高2026届高三(上)10月联合诊断性考试语文答案的各科答案和试卷,获取更多{{papers_name}}答案解析,请在关注本站。
10月联合诊断性考试语文答案)
08:507.205GKB/s933个商王朝是被周王朝取代的。商王朝后期,统治者纣自恃大命在身,肆行无忌、暴虐无度,引起民怨,最终导致周武王率军讨伐,推翻了商王朝,建立了周朝。但是,周的统治者感受到的并不全是欣喜,他们对商王朝的覆灭产生了困惑:从国家实力来看,商是大国,周是小邦;从地理观念来说,商位于天下之中央,周偏处西隅;更重要的是,从人与天的关系来论,商“受命于天”,商王是高三语文第1页共9页思考清楚,周王朝又如何能够确保自己的长治久安!在武王伐纣关键的牧野之战中,周朝统治者利用商朝士卒的临战倒戈取得胜利,推翻了商朝的统治。鉴于这一事实,周朝统治者意识到了民众力量的重要性。商朝士卒的倒戈,改变了天命,这表明天不是高高在上、与人世隔绝的,它会顺从民意。武王能够推翻商纣,是因为商纣的暴虐行为导致了民怨,上天顺应民意,将天命由商约转移到了武王身上。周朝统治者对周之所以能够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的患考,导致了中国传统关命观的变革。这种变革的结果是大人感应学说的诞生。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它与人有互动,通过观察人间君主执政措施的优劣,对之进行相应的褒扬或惩罚。天对人间君主管理国家的措施不满意时,会通过一些异常现象来告诫君主,比如日食、月食、飓风、地震,等等。西汉董仲舒对天人感应学说作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关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大人感应字说在春秋时期已经很流行了。它成了约束君主行为的一种思想武器,在这种武器的震下,君主很少敢于公然以“予命在天”作为饰非拒谏的借口而肆行无忌。相反,有些聪明的君主还以此为借口,塑造自己敬天爱民的形象。历史上,那位“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曾经这样做过。楚庄王当政期间,有几年风调雨顺,“关不见灾,地不见孽”,这本是值得庆幸的,他却为此跑去祈祷山川,说老天爷是否要抛弃自已了,否则为什么不降点灾害以提醒自已有过错呢?楚庄主的做法正是当时人们对天人关系认识的反映。天人感应学说的核心思想是天与人相通,天根据民意来治理人事,体现了浓厚的敬天保民的意识,含有人本主义思想。虽然该学说所说的“人”,更多是指人的群体,但它比中世纪的欧洲把人视为上帝奴仆的思想,无疑更可取一些。因为异常自然现象的出现是天意的表达,这就要求人们认真地观察这些自然现象,比如观察天象的变化,以准确领悟天意,这无形中促进了自然科学如天文学的发展。而科学的发展,最终必然导致天人感应学说的破产,这是可以想象出来的。实际上,在科学尚未得到长足发展之时,就有学者指出了该学说的荒谬,提出了自然灾害、异常天象的发生与人间政治无关的思想,这就是天人相分学说。该字说认为,天是天,人是人,阴阳变化、四季交替,这是天的本分;修身养性、治理国家,这是人的职高三语文第2页共9页2L存网盘适应手机转PDF编辑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