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红色十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目前2024届百校联盟答案网已经汇总了江西红色十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的各科答案和试卷,获取更多{{papers_name}}答案解析,请在关注本站。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3-202421届江西红色七校高三政治第一次联考
2、江西省2024红色七校联考
3、2024年江西省红色知识竞答
4、2024年江西省红色文化答案
5、2024江西省红色七校联考
6、江西省红色七校2024第二次联考
7、江西省红色七校联考2024
8、江西红色七校2024联考理综答案
9、江西红色七校联考2024
10、2023-2024江西省红色七校联考文综

【解析】材料“强调英军的作战对象是中国的朝廷,而不是中国的民众”反映出英国采取的是反政府而不反民众的策略。“绝大多数中国民众的基本态度是置身事外”“冒着弹雨为英军背送弹药”说明部分民众还看不到民族国家利益的存在,没有意识到英国军队的侵略性,即当时中国民族主体意识的缺失,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及随后的侵华战争,而非单指鸦片战争,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英国利诱政策有一定的效果,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方法总结】近代民族主义最基本的特征,便是国际观念,即承认各民族等,反对民族压迫。而在中国,具有国际观念的近代民族主义,大体萌生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经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阐发宣教,成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7.C【命题意图】本题以《青年杂志》创办宗旨为情境,考查新文化运动,要求考生运用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必备知识解答相关问题,体现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要求。【解析】根据材料“研科学之余,得精神上之援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宗旨并不是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而是通过宣扬包括科学方法在内的知识体系使青年“得精神上之援助”,以解决社会之问题,这正是科学理性精神的体现,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8.D【命题意图】本题以冀南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改造为情境,考查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要求考生运用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民主建设等必备知识解答相关问题,体现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要求。【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虽然各村的改造工作没有遵从统一的标准样式,而是分别采取适合各自对敌斗争需要的改造方式,但它们都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故D项正确。A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中的“最终建立起真正的抗日民主村政权”,排除;材料反映不出对抗日的态度的差异,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农村工作的复杂性,但是缺乏体现其艰难性的信息,排除C项。9.A【命题意图】本题以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的建设与发展为情境,考查“一五”计划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运用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等必备知识解答相关问题,体现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要求。【解析】材料所述为“一五”计划期间上海对洛阳经济建设的支援,这体现出在新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两地的协同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上海与其他城市的工业水的对比信息,排除B项;C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但这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10.C【命题意图】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为情境,考查国家对人民权利的保护,要求考生运用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制建设等必备知识解答相关问题,体现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要求。【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部宪法均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做出了规定,并且该部分内容的位置前移,对公民政治权利的规定更为全面,这体现出国家对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视,故C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人民已经是国家的主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宪法及其部分内容,无法得知法治体系建立,排除B项;材料所述反映的是公民享有权利的范围扩大,体现不出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高张,排除D项。11.D【命题意图】本题以罗马法的发展为情境,考查罗马法的特点,要求考生运用罗马法的演变等必备知识解答相关问题,体现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要求。【解析】根据材料“侵犯私人权利的一种非法行为”“不仅要负赔偿责任,而且还要受到经济上的惩罚”“对私犯的追究程序是由个人启动的”可知,罗马法打击破坏个人权益的行为,即重视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故D项正确。保护个人合法权益与商品经济发展并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罗马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没有体现出协调民与贵族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法律对公民个体之间纠纷的协调,没有涉及社会公共利益,排除C项。12.B【命题意图】本题以达·芬奇的思想主张为情境,考查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运用文艺复兴的背景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参考答案第2页(共4页)【22·(新高考)MNJ·历史(八)·G DONG】
本文标签: